【功效与作用】
1,清热降火,
2,滑痰利窍,痰多黄稠(鲜竹沥搭配:黄芩,海浮石)
3,清热解毒(水杨酸,黄酮类物质)
4,肺热,口燥咽干、烦渴
5,镇咳祛痰、鼻塞
6,止咳平喘
7,润肠通便
8,利尿消肿(改善小便不利、水肿胀满、热淋涩痛)
9,抗菌解毒
10,定惊利窍
11,支气管炎
12,中风痰迷
13,中风舌强
14,中风导致的不语,昏迷,惊厥(搭配生姜汁:加强祛痰)
15,肺热痰壅
16,惊风
17,癫痫
18,热病痰多
19,壮热烦渴
20,破伤风
21,缓解 呕吐不适
22,缓解 心烦不宁、惊悸失眠(搭配枳实、半夏、茯苓、陈皮)
23,清心定惊(心经)
24,小儿赤目
25,小儿口噤
26,胸闷、气喘
27,促进胃肠道蠕动,有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,预防和改善便秘
28,痰留经络,肢体麻木,拘急之证
29,竹沥+青盐外洗可以清洁头发
30,维生素C和其他有益元素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
复方鲜竹沥口服液功效与作用 见下
鲜竹沥的制作方法?
取2-3年的新鲜淡竹截断后,掏空中间隔断,架起,小火烧其中央部份,二端即有淡黄色的汁液流出,以器皿盛容,即为竹沥,最好纱布过滤后,再次烧开引用。一次不可过多,以免过寒伤身。
鲜竹沥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寒,味甘、苦。归心经、肝经、肺经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冲服,30~60克;或入丸剂,或熬膏。外用:适量,调敷或点眼。主治中风痰迷,肺热痰壅,惊风,癫痫,热病痰多,壮热烦渴,破伤风。
【药理研究】具有镇咳祛痰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含天冬氨酸、蛋氨酸、丝氨酸、脯氨酸等氨基酸,还含水杨酸、微量元素等成分。
【采收加工】取鲜竹竿,截成30~50厘米长段,两端去节,劈开,架起,中间用火烤之,两端即有液汁流出,以器盛之。
【使用禁忌】竹沥属性寒凉,寒饮湿痰及脾虚便溏者禁服。
【适宜人群】
肺热咳嗽痰多、气喘胸闷者
【不宜同食】
不宜服用期间服用滋补性中药
【食用方法】
内服
取竹沥适量,温水冲服,可治疗肺痈。
【配伍药方】①治肺痈:竹沥60克,分3次,温开水冲服。(《安徽中草药》)
②治小儿狂语,夜后便发:竹沥液服二合。(《至宝方》)
③治小儿吻疮:竹沥和黄连、黄柏、黄丹,敷之。(《全幼心鉴》)
④治小儿赤目:竹沥点之,或入人乳。(《古今录验方》)
⑤治金疮中风,口噤欲死:竹沥半大升,微微暖服之。(《广利方》)
(6)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竹沥性寒而滑,大抵因风火燥热而有痰者宜之;若寒湿胃虚肠滑之人服之,则反伤肠胃。”
(7)《得配本草》:“治狂闷,利九窍,疗破伤,中风,止因触胎动,养血明目。”
竹叶,淡竹叶,竹茹,鲜竹沥在治疗疾病上的异同
淡竹叶上能清心火而除烦,下能利小便而渗湿。用于清心,可与黄连、生地、木通、甘草等配伍;用于渗利湿热,可与滑石、茵陈、通草等同用。
【处方用名】淡竹叶(洗净,晒干用)【一般用量与用法】三钱至五钱,煎服。淡竹叶一药,它不是淡竹或苦竹的叶(鲜竹叶),而是另一种草本植物“淡竹叶”的叶。
鲜竹叶与淡竹叶两药都能清心除烦、利小便,但鲜竹叶清心热的效果较好,且能凉胃,又能用治上焦风热;淡竹叶的利尿作用较好,以渗湿泄热见长
功效:1,清心利尿:用于心火炽盛引起的口舌生疮、尿少而赤,或热淋尿痛(如急性泌尿系感染),常配生地、木通、甘草梢(如导赤散)。清热除烦,生津利尿,治热病烦渴,小儿惊癔,咳逆吐衄,面赤,小便短赤,口糜舌疮。,
2,清热除烦:用于热病后余热未尽之燥热心烦,常配生石膏、麦冬。鲜竹叶:治暑热气虚心烦:鲜竹叶、太子参各9g,扁豆花6g,鲜荷叶半张。煎服。(《安徽中草药》)
竹茹【药用】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或苦竹等茎的节间部份,用刀刮去第一层青绿表层后,刮下的中间层。
【性味与归经】甘,微寒。入肺、胃经。【功效】清热,化痰,止呕。
【临床应用】1.用于肺热咳嗽,咯痰稠厚。竹茹寒能清热,兼有化痰作用,故能用于肺热咳嗽,常与黄芩、瓜蒌等药同用。
2.用于胃热呕吐、呃逆。竹茹有和胃降逆作用,适用于胃热呕吐、呃逆等症,常与橘皮、半夏等药同用;对妊娠呕吐之症,本品也可应用。
【处方用名】竹茹、淡竹茹、竹二青(生用)、炒竹茹(炒为焦用,减少其寒性)、姜竹茹、姜汁炒竹茹(炒时加适量姜汁,可减少其寒性,并加强止呕作用)
【一般用量与用法】一钱至三钱,煎服。
鲜竹沥【药用】取新鲜淡竹截断后,架起,烧其中央部份,二端即有淡黄色的汁液流出,以器皿盛容,即为竹沥。
【性味与功效】性味甘寒,清热化痰的作用比竹茹强。
【临床应用】可用于肺热痰多咳嗽、气喘胸闷,以及中风昏迷、痰涎壅塞等症。常与生姜汁同用。
【一般用量与用法】一般用量为一两至二两,单独饮服或用药汁冲服。
【方剂举例】橘皮竹茹汤《金匮要略》:橘皮、竹茹、人参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。治哕逆。
内容仅供参考,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
Copyright © 2024-2025 的功效与作用 All Rights Reserved.
-- END --